目录

设置

  • 系统
  • 宋体
  • 楷体
A- 16 A+

第十三章:思念与证明

书名:文轩:逐光症 作者:融霜 本章字数:4316 广告模式免费看,请下载APP

第十三章:思念与证明

初夏的北京已经有了几分燥热,午后的阳光透过黑色轿车的 tinted windows,在车内投下柔和的光斑。刘耀文靠在车后座,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街景,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腕上的信息素腕带。那是一个设计精致的银色装置,看似普通的手环,内里却蕴含着李医生团队数月的研究成果。

两个月了。自从宋亚轩前往欧洲参加那个国际青年文化交流项目,时间仿佛被拉长了数倍。腕带的效果比预期要好,李医生的团队每周都会远程监测他的数据,结果显示症状稳定得令人惊讶。科学上,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证明了他们的疗法即使在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也能起作用。

但科学数据无法测量某些东西。无法量化深夜醒来时那种莫名的空落感,无法解释为何走过某条街道时会下意识放慢脚步,仿佛在等待什么人跟上,无法说明为什么连最普通的拿铁都会让他想起某个总是抱怨咖啡太苦却还是会陪他去咖啡馆的人。

副驾驶座上的经纪人李姐转过头来,打断了他的思绪:“到了现场记得多提提新电影,制片方很看重这次宣传。如果媒体问起亚轩...”她顿了顿,斟酌着用词,“就按照我们商量好的说,强调这是早就安排好的文化交流,与健康无关。”

刘耀文淡淡地“嗯”了一声,目光依然停留在窗外。今天是新电影《无声告白》的新闻发布会,他独自一人出席。这是他们公开“启明计划”后他的第一个单独大型活动,媒体必然会追问宋亚轩缺席的原因。他摸了摸西装内袋,那里放着发言稿,但他知道真正困难的不是有准备的问题。

后台化妆间里,空调温度打得偏低。化妆师一边为他上妆一边闲聊:“亚轩在欧洲的演讲视频看了吗?反响很好呢。推特上都转疯了,说他是‘东方来的希望使者’。”

刘耀文的手指几不可察地蜷缩了一下。他看了,不止一遍。视频里宋亚轩站在国际会议的讲台上,自信流畅地用英语讲述着“启明计划”的初衷和进展,那个曾经会因为镜头而紧张的年轻人,如今已经能够从容地面对世界各地的观众。他注意到宋亚轩换了发型,额前的刘海梳了上去,露出光洁的额头,看起来成熟了不少。

“看了。”刘耀文简短地回答,闭上眼睛任由化妆师打理。粉刷扫过他的脸颊,让他想起宋亚轩手指偶尔无意间擦过他脸侧的触感。那种直接的接触带来的缓解效果,是腕带永远无法比拟的。

发布会进行得出乎意料的顺利。闪光灯依旧璀璨,问题大多围绕新电影和“启明计划”的进展,刘耀文游刃有余地应对着,直到一个熟悉的面孔站起来——正是上次那个追问他们关系的女记者。

“耀文,亚轩缺席这次宣传是因为健康原因吗?你们之间的‘特殊连接’是否因为距离而受到影响?”问题直白得近乎无礼,现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的镜头都对准了他,等待着他的反应。

刘耀文感觉到手腕上的脉搏微微加速,但声音依然平稳:“亚轩在欧洲的代表性发言本身就是对‘启明计划’最好的宣传。距离从来不是问题,真正的连接不会因公里数而减弱。”他停顿了一下,选择了一个谨慎而真实的回答,“我们每天都在联系,科技的进步让这种沟通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这句话既是给媒体的回应,也是给自己的提醒。是的,他们每天都在联系,通过视频,通过信息,通过共享音乐和电影。但像素组成的图像和真实的 presence 之间,终究隔着一道无形的鸿沟。

活动结束后,回到空荡的公寓,刘耀文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距离”的含义。它不是物理上的公里数,而是那种明明知道对方在那里,却无法触及的无力感。他走到客厅的钢琴前——那是宋亚轩有一次无意中提到想学钢琴后,他鬼使神差买来的。手指轻轻按在琴键上,发出一个孤单的音符。

他忽然想起什么,打开手机,找到宋亚轩昨天发来的一段音频。“试着弹弹这个,”附言写道,“我新写的旋律,感觉很适合现在的季节。”

简单的乐谱在屏幕上展开,刘耀文的手指生疏地在琴键上移动。旋律出乎意料的温柔,带着一种宁静的思念,与他此刻的心情奇妙地共鸣。当他终于磕磕绊绊地弹完那段旋律时,手机突然响起视频通话的提示音。屏幕上跳出宋亚轩的名字,背景显示是欧洲的清晨,阳光正好。

“耀文老师!”宋亚轩的声音充满活力,背后是洒满阳光的窗台,似乎还能听到隐约的鸟鸣,“我刚结束晨跑,看到你在线,就...”他的话突然停住,眼睛睁大了,“你刚才在弹琴?”

刘耀文罕见地有些窘迫,仿佛被抓到做什么不该做的事:“随便试试。”

视频那端的宋亚轩笑了起来,眼睛弯成熟悉的月牙,那种阳光般的气质即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我听到了!你弹的是我写的那段旋律。”他的语气中带着惊喜,“没想到你真的会去弹。”

“闲着没事。”刘耀文轻描淡写地带过,转移了话题,“你的演讲很好。很自信。”他难得地直接夸奖。

他们聊了二十分钟, mostly about nothing important——欧洲的天气比想象中凉爽,食物的口味太甜,会议上遇到的某个学者对信息素研究有惊人见解。但在这平常的对话中,某种紧绷的东西渐渐松弛下来。刘耀文注意到,即使隔着屏幕,那种熟悉的舒缓感依然存在,虽然微弱,但确实可感。李医生说得对,他们的连接超越了物理距离。

挂断视频后,刘耀文罕见地主动给李医生发了条消息:「远程视觉接触似乎也有轻微缓解效果」

李医生的回复很快到来:「有趣!能详细描述一下感受吗?强度如何?持续时间?」

这就是他们之间新常态的一部分:将个人体验转化为科学数据,用理性分析情感。有时候刘耀文会想,如果他们不是公众人物,如果没有这个病,这段关系会如何发展?但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随后的几周里,他们找到了各种方式维持连接。有时是简短的视频通话,有时是共享一首歌,有时甚至只是同时看一部电影,然后交流感受。距离成了一种奇怪的催化剂,让他们更清楚地看到彼此在对方生活中的存在,也让他们更加珍惜那些看似平常的互动。

一个深夜,刘耀文被突发的症状惊醒。疼痛来得猛烈而突然,腕带似乎失去了效果。他在黑暗中蜷缩起来,冷汗迅速浸透了睡衣,牙齿死死咬住下唇防止自己发出声音。

手机就在床头,他却犹豫着没有拨打那个熟悉的号码。欧洲现在是傍晚,宋亚轩可能正在参加重要的活动。他不想成为那个总是需要被照顾的人,那个永远在索取而无法给予的人。

疼痛越来越强烈,意识开始模糊。记忆碎片般闪过:第一次在综艺见面时宋亚轩明亮的笑容,暴雨夜那个温暖的触碰,实验室里交织的数据波形...就在他几乎要失去知觉时,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宋亚轩的名字在屏幕上跳动,仿佛有某种心灵感应。

刘耀文用尽最后力气接通视频,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发出压抑的喘息。

视频那端的宋亚轩立刻察觉到了异常,背景从华丽的宴会厅变成了安静的休息区:“耀文老师?你还好吗?”他的声音顿时紧张起来,“症状发作了?腕带呢?”

刘耀文勉强摇了摇头,手指紧紧攥住胸口的衣服,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看着我,呼吸,跟着我的节奏。”宋亚轩的声音出奇地镇定,透过屏幕传来一种不可思议的安抚力,“记得实验室的数据吗?我们的连接不只是物理的。专注在我的声音上,想象我就在那里。”

这听起来近乎荒谬,但在剧痛中,刘耀文照做了。他紧紧盯着屏幕上宋亚轩关切的面容,跟随对方平稳的呼吸节奏,慢慢地,那种濒临崩溃的感觉开始退去。这不是物理接触那种立即的舒缓,而是一种缓慢的、渗透式的平静,如同晨光逐渐驱散长夜。

“有效果吗?”宋亚轩的声音轻柔下来,背景已经完全暗了,他似乎找到了一个更私密的空间。

刘耀文艰难地点点头,终于能发出声音:“一点点。”这不仅仅是安慰——疼痛确实在减轻,虽然缓慢但确实存在。

他们就这样保持着视频连接,宋亚轩时不时地说些什么,有时是关于会议的有趣见闻,有时是简单的鼓励,有时只是安静地陪伴。直到曙光初现,刘耀文的症状完全平息。屏幕上,宋亚轩的背景已经从明亮的傍晚变成了深沉的夜空。

“你一晚没睡。”刘耀文哑声说,注意到对方眼中的疲惫。

宋亚轩笑了笑,眼下有淡淡的阴影:“值得。这证明了距离不是问题,不是吗?”他的声音里带着胜利的喜悦,仿佛完成了一项重要实验。

这一刻,刘耀文忽然明白了什么。他一直以来害怕的是成为依赖者,是那种不平衡的关系。但真正的关系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而是相互的需要和选择。宋亚轩也需要被需要,正如他需要对方一样。

第二天,他做了一件出乎自己意料的事——他买了前往欧洲的机票,没有提前告知宋亚轩。李姐得知后几乎崩溃,但他坚持这是“必要的科研需求”,甚至说服了李医生配合这个说法。

十五个小时的飞行后,刘耀文站在欧洲某大学礼堂的后台,看着台上正在发言的宋亚轩。年轻人穿着合身的西装,自信地面对满场的观众,流畅的英语中偶尔夹杂着几个法语词汇,与记忆中那个会因为镜头而紧张的后辈判若两人。

提问环节,一个观众站起来:“宋先生,您和刘耀文先生的特殊连接是否意味着你们永远需要彼此陪伴?这种依赖是否会影响个人的独立性?”

台上的宋亚轩微微一笑,答案显然经过深思熟虑:“连接不等于依赖。正是因为知道有这样一个安全网,我才能更自由地去探索世界。”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偶然间与后台的刘耀文相遇。

那一刻,宋亚轩的眼睛惊讶地睁大,话语短暂地停顿,随即绽放出一个无比真实的笑容,那不是在镜头前的礼貌性微笑,而是发自内心的惊喜:“事实上,我认为真正的连接给予我们的不是枷锁,而是翅膀。”

活动结束后,宋亚轩几乎是跑着来到后台,丝毫不顾及周围惊讶的目光:“你怎么来了?不是说下周才有空吗?”

“临时调整了行程。”刘耀文轻描淡写地说,仿佛这只是件小事,而不是推掉了三个重要通告的结果。他递过去一个小纸袋,“给你带的茶叶,你说欧洲买不到那个口味。”

简单的举动,却让宋亚轩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接过纸袋,手指不经意间擦过刘耀文的,两人都微微一怔。

那种熟悉的、强烈的舒缓感瞬间涌来,比腕带、比视频通话都要强烈数倍。物理距离可以被科技缩短,但有些东西,终究需要真实的接触。

“欢迎来到欧洲,耀文老师。”宋亚轩笑着说,眼睛弯成月牙,那种明亮几乎要让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

走在异国的街道上,他们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却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阳光透过古老的梧桐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没有镜头,没有媒体,只有初夏的风和远处隐约的钟声。

“所以你是来检验距离是否真的影响我们的连接吗?”宋亚轩半开玩笑地问,脚步轻快得像要跳起来。

刘耀文摇摇头,答案出乎意料的坦诚:“我是来证明即使不需要,我仍然会选择靠近。”

这句话悬在初夏的空气里,比任何科学数据都更有分量。距离教会他们的不是分离的痛苦,而是选择的重量——当一切必要性的面纱被揭开,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渴望。

远处的钟声响起,惊起一群白鸽。在扑翼声中,两个身影并肩前行,不再被疾病定义,不再被距离困扰,只是单纯地选择走在彼此身边。

星轨交汇的意义,或许从来不是永恒相伴,而是无论相隔多远,总会再次相遇的必然。而这次重逢,只是一个新章节的开始。

您看的是关于ABO的小说,作者精巧的在章节里包含了ABO,文轩,勤奋更新等元素内容。

感谢您的支持和推荐哦~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0 推荐票
1 2 3 4 5 全部

1张推荐票

非常感谢您对作者的谷籽投喂~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0 咕咕币
1谷籽 3谷籽 6谷籽 13谷籽 70谷籽 150谷籽

1 谷籽 = 100 咕咕币

找回密码

又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