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伤痕与荣光
公益项目启动发布会的早晨,北京的天空是一种罕见的琉璃蓝色,清澈得仿佛能映照出人心的每一个角落。刘耀文站在衣帽间的全身镜前,手指细致地调整着领带的结。深灰色西装,白色衬衫,没有过多装饰,却处处透着精心设计的痕迹。这套西装是昨晚宋亚轩特意送来的,附着一张简洁的卡片:「灰色最适合你,既不是全然的黑,也不是单纯的白,就像我们一样——复杂但真实。」
手机屏幕在玻璃茶几上亮起,嗡鸣声打破了室内的寂静。是宋亚轩发来的消息:「准备好了吗?」
刘耀文的指尖在屏幕上停顿片刻,回复:「差不多了。你呢?」
「紧张得像第一次登台[苦笑] 但想到是和你一起,就好多了」
这句话让刘耀文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最后看了一眼镜中的自己,拿起桌上的文件夹,里面是他们准备了数周的发言稿和项目资料。扉页上,“启明计划”四个字简洁而有力,下面是他们两人的名字并排而立,仿佛某种不言而喻的承诺。
发布会现场比想象中更加拥挤。镁光灯如同密集的星辰,几乎让人睁不开眼。刘耀文能感觉到身旁宋亚轩细微的紧张,那种不易察觉的颤抖通过两人之间短暂的眼神交流传递过来。他注意到宋亚轩今天也穿着同色系的西装,领带上别着一个精致的星轨图案胸针——那是他们项目的标志。
“记得呼吸。”刘耀文低声说,在桌子下轻轻碰了碰宋亚轩的手腕。一个瞬间的接触,却足够传递安抚的力量。那种熟悉的舒缓感随之而来,不仅缓解了因紧张而加剧的症状,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们在一起。
宋亚轩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再抬头时脸上已经挂上了那种恰到好处的微笑——真诚而不夸张,坚定中带着脆弱,正是他们想要呈现的形象。刘耀文注意到他的左手无意识地摩挲着右手手腕,那是症状发作前的小动作,但今天,这个动作似乎更多是由于心理上的紧张而非生理上的不适。
发布会开始,先是常规的流程和介绍。当轮到他们发言时,全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的镜头都对准了台上的两人,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屏息等待他们的坦白。
刘耀文先开口,声音平稳而有力,每个字都清晰地传遍会场:“感谢各位今天前来。我们站在这里,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为了给予理解。”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与几个熟悉的面孔短暂对视,“在这个追求完美的时代,我们常常忘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痕和不完美。‘启明计划’的初衷,就是希望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环境,让那些正在黑暗中前行的人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他的话简洁而深刻,没有过度煽情,却直击人心。台下响起一阵掌声,不是热烈的欢呼,而是尊重的认可。
轮到宋亚轩时,他的声音起初有些颤抖,但随着话语的继续,逐渐变得坚定:“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愿意公开谈论如此私密的事情。我的答案是:因为沉默的代价太大了。”他看向刘耀文,得到一个几不可察的鼓励的眼神,“在遇见耀文老师之前,我以为自己必须永远隐藏这部分自我。但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强大不是假装完美,而是接纳自己的全部,并允许他人看见你的脆弱。”
这些话不是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而是发自内心的表达。刘耀文能感觉到现场气氛的微妙变化,那种从好奇到尊重的转变,从质疑到理解的过渡。他看见台下有几个观众悄悄擦拭眼角,还有人在认真做笔记,仿佛要将每一个字都铭记于心。
提问环节,问题如预期般接踵而至。大多数友善而支持,但也不乏尖锐的质疑。
“二位如何证明这不是一种精心的公关策略?毕竟电影即将上映,这种‘慈善’时机未免太过巧合。”
刘耀文面不改色,目光直视提问的记者:“时间会证明一切。启明计划不是短期项目,而是一个长期承诺。我们已经与三家医院建立了合作,为首批五十名患者提供全额资助的治疗方案。数字不会说谎,行动不会骗人。”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而且,如果是公关策略,我们大可选择更轻松的方式,而不是公开自己最脆弱的部分。”
另一个记者转向宋亚轩:“亚轩刚才提到‘遇见耀文老师之前’,这是否暗示你们的关系超出了普通同事?有传言说你们正在交往,这是真的吗?”
现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镜头都聚焦在宋亚轩脸上。刘耀文本能地想介入,但宋亚轩已经开口,声音平静得出奇:“耀文老师是我非常尊重的前辈和朋友。他给了我勇气面对自己,但这与恋情无关。”他停顿了一下,眼神坚定地看向提问的记者,“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超越了常规的categories。我认为这是一种幸运,而不是需要被质疑的事情。”
这个回答既坦诚又保留余地,连经验老道的记者都难以继续追问。刘耀文看着身旁的年轻人,忽然意识到宋亚轩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他时刻保护的后辈了。在公众的目光下,他们彼此守护,彼此成全。
发布会结束后,回到后台,两人都松了一口气。休息室里只有他们两人,门外的喧嚣被隔音墙削弱成模糊的背景音。
“刚才那个问题...”刘耀文开口道,递给宋亚轩一瓶水。
“我知道,”宋亚轩打断他,笑了笑,接过水时指尖不经意擦过刘耀文的手,“但我说的都是实话。我们之间...很难用任何一个现有的词来定义,不是吗?”他的眼神中有某种挑战的光芒,仿佛在试探什么。
刘耀文没有直接回答,但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他转而问道:“症状怎么样?刚才在台上你看起来...”
“还好。”宋亚轩喝了一口水,“其实很奇怪,当我说出那些话后,反而感觉轻松了很多。就像...终于不用再背负这个秘密了。”
启明计划正式启动后,生活进入了一种新的节奏。每周他们仍然会见面,但不再仅仅是“治疗”,更多的是讨论项目进展,研究新的方案,或者只是简单地共享一段安静时光。有时候在刘耀文的公寓,有时候在宋亚轩的工作室,那里有一架钢琴,宋亚轩常常在讨论间隙弹奏几句未完的旋律。
一个雨夜,刘耀文来到宋亚轩的工作室讨论第二批资助患者的名单。工作结束后,窗外雨声渐大,敲打着玻璃窗,形成一种自然的白噪音。宋亚轩坐在钢琴前,手指无意识地按着琴键,发出零散的音符。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雨天见面吗?”宋亚轩忽然问,目光落在窗外的雨幕上,手指下的音符连成了一段熟悉的旋律——那是他之前未完成的那首曲子。
刘耀文点点头,走到钢琴旁:“你站在走廊里,浑身湿透,问我需不需要帮助。”那时他绝不会想到,这个看似单纯的年轻人会如此深刻地改变他的生活。雨声和钢琴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奇异的安宁氛围。
“其实那不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宋亚轩轻声说,声音几乎被雨声和琴声淹没,但刘耀文还是听到了。
刘耀文转过头,手指停在琴键上方:“什么?”
宋亚轩似乎有些犹豫,但还是继续说了下去,手指依然在琴键上流动,仿佛音乐能给他勇气:“很多年前,我还是个练习生的时候,曾经在一个活动后台见过你。你当时已经是巨星了,当然不会注意到一个默默无闻的练习生。”
他停顿了一下,仿佛在回忆那个时刻,旋律变得柔和而 nostalgic:“我当时状态很不好,症状突然发作,躲在洗手间里难受得几乎晕倒。你恰好进来,什么也没问,只是递给我一张纸巾和一颗薄荷糖,然后说‘坚持下去,会好的’。”
刘耀文皱起眉,努力在记忆中搜索这个片段,却一无所获。他做过太多类似的事情,或者说,他曾经习惯性地与人保持距离,很少会主动关心陌生人。但这个片段隐约唤醒了一些模糊的印象——一个苍白的少年,蜷缩在洗手间的角落,眼睛因疼痛而湿润。
“你可能不记得了,”宋亚轩笑了笑,似乎看穿了他的困惑,旋律变得轻快起来,“但那句话和那颗糖,让我撑过了那天。后来在综艺里认出你,我才主动接近你。本来只是想道谢,没想到...”
“没想到我们有着相同的秘密。”刘耀文接上他的话,手指无意识地按下一个琴键,发出清脆的单音。
雨声渐大,工作室内却异常宁静。这个迟来的真相像一块拼图,完美地解释了初遇时宋亚轩那种莫名的熟悉感和主动。不是盲目崇拜,而是一种感恩和好奇的混合。
“所以你看,”宋亚轩的声音轻柔下来,手指下的旋律变得更加连贯,那是一首温柔而充满希望的曲子,“也许我们的星轨,早就注定要交汇。”
刘耀文没有立即回应。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雨水在玻璃上划出蜿蜒的痕迹。这个城市有太多人在雨中行走,各自怀揣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和秘密。他们幸运地找到了彼此,但还有更多人仍在独自前行。
“下一阶段,我们应该扩大资助范围。”刘耀文忽然说,转过身看向宋亚轩,“不仅仅是经济支持,还应该建立患者社区,让有相似经历的人能够相互支持。”
宋亚轩的眼睛亮了起来,手指在琴键上弹出一段明亮的旋律:“就像我们一样?”
“就像我们一样。”刘耀文确认道,嘴角扬起一个罕见的、完整的微笑。
项目推进得比预期顺利。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坦诚反而赢得了公众的尊重和支持。品牌方没有撤资,反而有更多企业表示愿意合作。粉丝群体中,很多人分享了自己与疾病共存的经历,形成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支持网络。
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一个周五的下午,刘耀文接到母亲的电话。通常他们每周通话一次,内容简短而礼貌,但这次母亲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焦虑。
“耀文,我看到新闻了。”母亲直入主题,“那些关于你健康问题的报道...是真的吗?”
刘耀文沉默了片刻。多年来,他一直向家人隐瞒自己的病情,不是因为羞耻,而是不希望他们担心。现在,这个保护层被彻底撕开了。
“部分是真的。”他最终选择坦诚,“我有一个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但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现在我在帮助有类似情况的人。”
电话那端沉默了很长时间,长到刘耀文以为信号已经中断。
“妈妈?”他试探着问。
“你从来不说...”母亲的声音哽咽了,“这么多年,你都是一个人承受这些吗?为什么不告诉我们?”
这个问题比任何记者的提问都更难回答。刘耀文握着手机,第一次感到言语的无力。如何解释那种不想成为负担的固执?如何描述那种认为沉默就是坚强的错误信念?
“对不起。”他最终说,这是他能找到的最合适的词。
第二天,令刘耀文惊讶的是,父母没有告知就来到了北京。当他打开门看到站在门外的父母时,多年来精心维持的距离感瞬间崩塌。
母亲的眼睛红肿,显然哭过。父亲的表情复杂,有关心,有责备,但更多的是心疼。
那天的对话艰难而漫长。刘耀文第一次如此详细地描述自己的病情,那些深夜的疼痛,那些不得不取消的工作,那些伪装完美的时刻。他提到宋亚轩,提到他们的连接,提到启明计划。
令人意外的是,父母最在意的不是病情本身,而是他选择独自承受的事实。
“我们是你的家人,耀文。”父亲的声音罕见地颤抖,“家人的意义就是在艰难时刻互相支持,而不是只分享光荣的时刻。”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刘耀文心中某个长期锁闭的部分。他忽然明白了自己一直以来缺失的是什么——不是坚强,而是允许自己脆弱的勇气。
父母离开后,刘耀文独自一人在公寓里坐了很久。夜幕降临,城市华灯初上,他却第一次感到不再需要隐藏在这个光鲜亮丽的形象后面。
手机响起,是宋亚轩发来的消息:「今天和父母谈得怎么样?」
刘耀文看着那条消息,忽然意识到自己不再需要假装一切都好。他回复:「很难,但很好。谢谢你让我明白,被看见不可怕。」
几分钟后,回复来了:「永远不用谢。明天见?李医生说有了新发现,关于我们的‘连接’。」
刘耀文看着那条消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明天,又一个明天,充满了未知和可能性。但这一次,他不再恐惧未知。
他走到窗前,看向远处宋亚轩工作室的方向。那里亮着一盏灯,像是黑暗海面上的灯塔,指引着方向。他想起宋亚轩那句话:“星星一直都在,即使白天看不见,它们也在那里。”
是的,伤痕终将成为荣光的一部分,而他们的星轨,才刚刚开始真正交汇。在这个无数人隐藏真实自我的世界里,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不是完美无瑕,而是真实完整。这条路或许更加艰难,但却通向真正的自由。
夜空中的星星悄然闪烁,见证着两个灵魂从孤独走向共鸣的旅程。而这一切,只是开始。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1张推荐票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1 谷籽 = 100 咕咕币
已有账号,去登录
又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