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云居”终于彻底竣工。白墙黛瓦,竹影婆娑,一汪活水引自王府后山的温泉,即便在初春的微寒中,也氤氲着些许暖意,几尾锦鲤悠然游弋。那株老梅——“博君梅”也被精心保留下来,周围垒了雅致的石栏,此刻正绽放着最后一茬红蕊,与新栽的几丛翠竹相映成趣。
肖战拉着王一博里里外外转了好几圈,兴奋得像个得了新玩具的孩子:“怎么样?一博!是不是完全按你的喜好来的?这书房窗户开得大,光线好!这卧榻软硬适中,你午后可以小憩!还有这小厨房,我特意让人砌的,以后你想吃什么,随时可以自己开小灶...”
王一博看着眼前这处处处透着用心、既雅致又舒适的院落,心中暖流涌动。他转头看向身旁眼巴巴等着夸奖的王爷,认真道:“很好,我很喜欢。辛苦王爷了。”
“不辛苦不辛苦!”肖战立刻眉开眼笑,“你喜欢就好!今晚你就搬进来!”
是夜,“归云居”迎来了第一顿温居宴。肖战本想大操大办,被王一博拦下了,只请了寥寥数人。
除了必到的肖战和李管家(代表王府“家长”),王一博还请了云深戏班的胡琴师和武生陈师兄。胡琴师是看着他长大的长辈,陈师兄是过命的交情,都是他在戏班中最亲近信赖之人。
而肖战这边,也硬拽来了一个人——御前侍卫统领韩烨。韩烨与肖战自幼相识,一起爬树掏鸟窝的交情,是肖战少数能称得上“铁哥们”的朋友。此人性格沉稳,寡言少语,与跳脱的肖战形成鲜明对比。
宴设在小花厅,菜肴精致却不铺张,多是王一博喜欢的清淡口味。
起初,气氛略有些微妙。韩烨一身劲装,坐姿笔挺,气场冷硬,与戏班出身的胡琴师和陈师兄似乎格格不入。陈师兄经过上次官司,对王府的人虽感激,却仍有些拘谨。
肖战见状,立刻活跃气氛,亲自给众人斟酒,插科打诨:“韩木头你别板着脸了!吓着我家一博的客人!胡师傅,陈大哥,别客气,就当自己家!韩烨他就是长得凶,人其实特怂,小时候被只鹅追着撵了三条街...”
韩烨面无表情地瞥了肖战一眼,默默端起酒杯。
众人都笑了起来,气氛缓和不少。
酒过三巡,话匣子渐渐打开。
胡琴师多喝了两杯,看着王一博,眼圈微红,对肖战道:“王爷,您是不知道...一博这孩子,从小就不容易。吃了多少苦,才把戏班撑起来...性子要强,什么都自己扛着...如今有王爷疼他,老朽...老朽真是替他高兴...”说着竟抹起眼泪来。
王一博有些窘迫:“胡叔...”
肖战却听得认真,握住王一博的手,对胡琴师郑重道:“胡师傅放心,以后有我疼他,绝不让他再吃一点苦。”
陈师兄也举杯,憨厚道:“王爷,班主,我嘴笨,不会说话!总之,谢谢王爷上次帮我们戏班!也祝您和班主...和和美美!我干了!”说罢一饮而尽。
肖战高兴地拍拍他肩膀:“陈大哥好爽快!以后常来!王府的演武场随便你用!”
另一边,韩烨虽话少,却一直在默默观察。他看到肖战对王一博那毫不掩饰的呵护与爱意,也看到王一博虽清冷,却在肖战闹腾时眼底那抹纵容的笑意。他举起杯,对王一博示意了一下,沉声道:“王班主,战哥儿...心思纯直,日后多有叨扰,还请多包涵。”这话既是认可,也是托付。
王一博举杯回敬,态度不卑不亢:“韩统领言重了。王爷赤子之心,难得可贵。”
韩烨点了点头,将酒饮尽。他知道,自己这好友,是真找到能降住他、也真心待他的人了。
肖战听着,凑到王一博耳边嘿嘿傻笑:“一博,韩木头夸我赤子之心呢!他从来没夸过我!”
王一博无奈,夹了一筷子菜塞进他嘴里:“吃菜。”
宴至酣处,胡琴师兴起,取来随身带的胡琴,奏了一曲《良宵引》。琴声婉转悠扬,充满欢愉之情。
肖战听得陶醉,趁着酒意,拉着王一博的手:“一博,如此良辰美景,岂能无舞?你教我转圈那个...就虞姬那个...”
王一博失笑:“王爷,您醉了。”
“我没醉!”肖战坚持,踉跄着要起身,差点带倒椅子。
韩烨眼疾手快地扶住他,对王一博道:“王班主,见笑了。”语气里是熟悉的无奈。
陈师兄也赶紧帮忙扶住另一边。
王一博看着被两人架着、还在嘟囔“要学转圈”的肖战,忍不住扶额轻笑。
胡琴师琴音一转,奏起了轻快的小调。
李管家在一旁看着这略显混乱却又无比和谐温馨的一幕,老怀安慰,偷偷抿了口酒。
王爷终于有了知心人,也有了能真正交心的朋友。这“归云居”,终是迎来了它的主人,也迎来了满满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今夜月色如水,悄然洒满庭院,将所有的欢笑与温情都笼在一片柔光之中。
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